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中心

退伍不退色实干显担当——记禾湾社区“能人” 黄太嵘的志愿服务之路

日期: 2025-07-21 09:41:01  肖学忠 赵丽丹     来源: 光明区马田街道

       在深圳市光明区马田街道禾湾社区,总能看到一位身姿挺拔的老年人穿梭于楼宇巷陌之间。他时而弯腰搀扶独居老人上下楼梯,时而驻足倾听居民诉说家长里短,迷彩色的志愿者马甲仿佛一面流动的旗帜。退伍军人黄太嵘脱下军装二十载,却始终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本色,将社区当作新战场,用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在基层治理的土壤里耕耘出一片温暖绿洲。

  

80db565e5b63cd7123f1817d6b420e91.jpg

 

一、迷彩变红甲:永不褪色的为民情怀  

       1985年,黄太嵘从原福州军区86师现东部战区73集体军退伍返乡,军功章与泛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义务兵退出现役证》被他锁进抽屉,但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感却从未封存。初到原合水口社区时,他目睹城中村电动车乱停堵塞消防通道,主动当起义务巡逻员;发现独居老兵李伯家中电路老化,他自掏腰包买材料连夜检修。2015年社区成立志愿服务队,他第一个报名,迷彩服换成红马甲,却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冲锋姿态。  

       台风“山竹”肆虐那夜,他带领志愿者用沙袋筑起防线,泡在齐腰深的积水中转移受困群众;疫情防控期间,他连续87天值守卡口,独创“三色台账”精准服务特殊群体。十年间,他的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过七千三百小时,磨破的12双运动鞋丈量出社区的每寸土地。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他指着挂在客厅的部队合影说:“哨位可以换,哨兵的责任不能丢。”  

 

二、铁汉化春风:巧解千千结的调解智慧  

       在禾湾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室,是黄太嵘工作的主阵地。这位曾在军营锤炼出钢铁意志的汉子,却在家长里短的调解中展现出春风化雨的细腻。他把部队的“谈心制度”改良成“三杯茶调解法”:第一杯茶静心倾听,第二杯茶换位思考,第三杯茶共寻解法。某次处理楼上楼下漏水纠纷,他连续三天蹲守现场记录渗水规律,用科学数据化解了邻里猜忌。  

2021年城中村改造期间,他创新推出“移动调解站”,把办公桌搬到施工工地。面对租户王大姐因搬迁补偿产生的激烈情绪,他翻出政策文件逐条解读,又帮忙联系平价房源,最终用真诚赢得理解。七年间,他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36起,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案例,被年轻社工奉为“社区治理教科书”。最令他欣慰的,是曾经剑拔弩张的当事人,如今成了社区志愿者队伍的骨干。  

三、微光成火炬:点亮社区文明的薪火传承  

      “老黄不只是帮我们解决问题,更教会我们怎么成为解决问题的人。”在社区志愿服务分享会上,90后宝妈小林动情地说。黄太嵘深谙“授人以渔”之道,他将部队的“传帮带”传统引入社区治理,培养出32名调解员、58名楼栋长。针对新时代社区治理难点,他牵头建立“老兵智囊团”,积极为矛盾纠纷化解建言献策。  

在天汇时代花园小区,“法治前哨站”成为亮丽风景线。这里既是便民服务驿站,也是普法宣传课堂:退伍电工老周每月义务检修电路,退休教师张姨开办“榕树下故事会”,就连曾经的问题少年小吴也成了垃圾分类督导员。在黄太嵘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中来。在开展志愿服务期间,黄太嵘先后获得深圳市“十佳红星老班长”“十佳红星志愿者”等多项荣誉,他却把奖牌锁进抽屉,如同珍藏他的军功章。  

      暮色中的禾湾社区灯火渐次亮起,黄太嵘仍在社区路口开展着交通劝导。十年间,他见证着握手楼变成花园小区,杂乱空地化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但始终不变的是那抹穿梭在街巷的红色身影。从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到基层治理的暖心防线,这位退伍军人用行动诠释着“退役不褪志”的誓言。正如社区居民常说的那句话:“最动人的迷彩色,是融入人间烟火的那抹红。”在黄太嵘的故事里,我们读懂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更看见新时代退役军人在基层沃野上写就的赤诚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