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一位永葆军魂的老战士
—-访离休干部王文钦老人
8月9日下午,我以《深圳老年》网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参加了四季花城社区党委、工作站和万科物业服务中心联合在花城小学礼堂举办的主题为《永在军旗下的》建军90周年纪念活动。社区工作站邀请了包括王文钦老人(以下称王老)在内的40余名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曾经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退伍军人参加纪念活动,并接受街道、社区领导颁发的荣誉证书。这次参加纪念活动,恰好我又与王老和社区老干总支第四支部的孙成元书记坐在一起。我与王老还有层特殊的关系,因为我俩不但是同一个支部的党员,(老干总支四支部)而且又同是社区“文学协会”的诗歌爱好者,因此关系,我和四支部的孙成元书记商量说“王老的光荣业绩,也是我们支部的光荣,我想为王老写篇人物专访的报道发到《深圳老年》网站去!”我的想法,得到了孙成元同志的欣然同意,我们即刻打电话给王老,王老也愉快地接受了到他家采访的请求。
8月11日上午九时许(事先约好),我与四支部书记孙成元同志一同来到王老的住所翠竹苑F座302室,向王老及他的老伴方淑云老师(曾当过中小学教师)进行零距离采访。我俩根据王老的口述和他提供的书面材料及影像资料作了一个较为系统的采访,他一边口述,我们一边抓住关键重点作记录,采访到11点半结束,历时两个半小时。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特列出如下“小标题”:
一、 王文钦简介
二、 孤儿院读书授艺
三、 军旅生涯二十载
四、 转业军工有所建树
五、 “三代同堂”乐融融
(一)王文钦简介
王文钦,笔名金子,1933年4月出生于山东烟台市一个破产的农民家庭。此时日寇入侵中华大地,父母早逝,兄弟漂泊离散,爷爷独守家园,4岁时被烟台市民营慈善机构“恤养院”收养。当时烟台市已沦为日伪沦陷区,这所“恤养院”是在以爱国民主人士褚文郁先生为首的海内外众多慈善家的支持下创办的,她成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一处“世外桃源”,主人公有幸在“恤养院”所辖下的幼儿园、完小,完成了学业;更有幸的是1948年烟台市第二次解放,烟台市民政局接管了这所机构完善的民营慈善机构“恤养院”后,不久又招收他为“恤养院”所辖门诊部为“医助”,协助医师护理病人;当“医助”不到一年,1949年建国后,因当时他还年仅16岁,便怀抱继续求学的强烈愿望,写信给毛主席要求进初中读书,令他感到无比荣幸的是毛主席的秘书给烟台团市委回了复函要团市委关照他在烟台一所包膳宿的工农子弟中学免费寄读。
没想到,1950年10月,美帝纠集联合国部队悍然侵犯朝鲜,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的丹东,一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当时还是读初二上学期的“读书郎”,一腔爱国热情,激发他“投笔从戎”报名参军参干,支援“抗美援朝”,从此他在部队为空军服务20年,后转业军工。
该同志系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大专文化、高级工程师。于1992年离休,离休后,曾涉猎航空、电子、汽车、信息40余年,并在技术攻关上有所建树。2003年12月与儿子随迁来四季花城落户。同年参加四季花城诗歌爱好者的社团组织《诗社》,后该社团扩大为《花城文学协会》,王老又是“文学协会”的会员。2013年王老自费出版了《大爱无疆》这部汇集了他在各个人生阶段抒写的诗歌专集。
(二)孤儿院读书授艺
王老的童年是在“恤养院”小学(即“孤儿院”)收容读书的,时值日军占领烟台,副食品短缺,以豆饼充饥,生活困迫。该院的主办者为爱国民主人士,为避敌伪监控,自办幼儿、小学教育,重视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院内文艺、体育设施完善,每年春秋两季都举办全院运动会或文艺汇演,设置竞赛项目和参赛人员很多,培养了儿童从小热爱文艺、体育的兴趣。王老介绍说,他在“恤养院”幼儿班和完小阶段就学会了唱歌、跳舞、讲童话故事,后来还广泛参加篮球、乒乓、双杠、浪木等多项体育活动。从我在“恤养院”积极参加文艺活动和体育锻炼的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中,我意识到我直到耄耋之年,几十年风风雨雨中走来,我却笑对人生“挺”了过来,(67年有人诬陷我偷听敌台,我受到降职处分)却连伤风感冒的小病都很少得,这都与我当年在院里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和体育锻炼打下的良好心理素质基础及体质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王老还介绍说,他们求学的院址位于市郊东山脚下,背山临海。大自然赐予我们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老师布置的功课作业压力不大,每当节假日三五成群的小同学们,一溜小跑地爬山追戏。山上那开春的荠菜小蒜,初夏的青杏,深秋的酸枣野果,都成了追寻的美味。野花野草,昆虫奇石,为我们提供了采集的标本;开花石、竹林寺、十字架、奎星楼等是我们野游的驿站;搭肩爬上星楼,听涛观海,一览无余,让我心旷神怡,让我感觉到真正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平时,我们这些孤儿在院内生活,丝毫感觉不到寂寞和孤独,我们和师友员工一起生活,犹如兄弟相处,食宿相依,像是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我至今还由衷地感谢爱国民主人士褚文郁先生在烟台沦为日寇沦陷区,不少百姓家破人亡、亲人飘零离散之际,创办这所收容大量孤儿的“恤养院”,这是褚先生爱国爱民的博爱精神的光辉体现。“恤养院”的创办让我和许多孤儿解除了到处流浪,免受饥寒交迫之苦,让我们这群孤儿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非常时期,找到了一处让我们得到健康成长的“世外桃源”!
(三)军旅生涯二十载
我们问:“王老,想请您谈谈,您度过的二十年军旅生涯的经历如何?”王老沉思了片刻后说“我于1933年4月出生于一个破产的农民家庭,父母分别于1935年、1937年病故,可谓英年早逝,去世时,都为39岁,抛下四儿一女,加上日寇入侵中华大地,当时我家乡烟台已沦为日寇盘踞的沦陷区,百姓为了免遭日寇蹂躏,纷纷背乡离井,四处漂泊离散。年迈的爷爷无奈,把4岁的我送“恤养院”,2岁的小妹送到姨妈家抚养,大哥王成钦、二哥王名钦,出于满腔爱国热情,并为了减轻爷爷的家庭负担,哥俩于1938年分别奔赴延安抗大参加学习,留下爷爷和聋哑三哥(69年溺水而死,47岁)独守家园。后大哥在延安留党中央总部参与42年大生产运动,干过烧炭、编织等活;解放战争编在一野部队;解放后曾任青海玉树军分区后勤部长,大校军衔,于2015年10月病故,享年98岁;二哥到抗大曾任五期教导员,后患胃溃疡病故。年仅19岁。
由于受两位哥哥参军的影响,1950年12月,我看到美帝侵略朝鲜的战火已烧到鸭绿江边来了,我当时正读初二,出于一片爱国热情,当时我便打算“投笔从戎”,即向烟台团市委报名参军参干,后进入解放军军事干部学校,从此便开始度过了我20年的军旅生涯。我的军龄简历如下
1、 1950年12月进入解放军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先后当过机械兵、机械员、教员、训练参谋、师团干部班副班主任、师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参谋,上尉军衔;
2、 1965年在空军导弹学院“二期工程师”班毕业,颁发大专毕业证书;
3、 1969年12月在空军独十营3979部队转业。
在为空军服务的20年里,我有如下几件值得回忆的往事:
第一件事,55年我在团飞行大队入党,副团长亲自找我谈话,鼓励我入党后要继续努力;
第二件事,62年——65年我被组织上调到“二期工程师培训班”去学习大专课程;
第三件事,63——65年我地空导弹营与美蒋U—2高空侦察机进行干扰与反干扰斗智,连续数次击落U—2飞机,毛主席亲自接见独立营(旅级)营长,我们全营官兵引以为荣;
第四件事,66年6月在兰州郊区训练基地参加“独十营”打靶训练一个月,我任营作战参谋,在作战值班室值班,应对U—2型侦察机,虽然基地风沙蔽天,生活艰苦,但为组织对我的信任而感到光荣;
第五件事,1954年空军一航校飞行团因技术革新荣获“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光荣称号并荣立‘三等功’一次。”(当王老说到这件事时,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
(四)转业地方有所建树
接着,我们又询问王老:“听说您后来转业到了几家地方国营企业,您在转业地方后,为企业发展作过什么贡献?”王老沉吟了一会后,便胸有成竹地介绍说“我69年转业后,我算很幸运地于1970年初调入红卫机器厂(军工)任科长、车间主任;1985年在市汽车工业公司(地级)任信息中心主任;1989在市汽车工业公司评为高级工程师;1993年在汽车工业公司离休。我在地方工作的这些年,曾经获得过两项荣誉:一项是1978年我参加甘肃省科技大会,我设计的‘四级频谱分析 仪’产品获得三等奖;1984年我应邀送交参加电子工业部举办的《电子机械工程》大会的论文也荣获三等奖。想到我的技术革新能为国有企业的发展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我感到无比自豪!”(当王老说到此时,顿时脸上泛起了红光。)
(五)“三代同堂”乐融融
此时,我们看到王老呷了一口茶,休息片刻后,又继续询问:“还想请您谈谈您家祖孙三代人的状况好吗?”接着,看到王老带着满脸喜色笑盈盈地介绍说:“我老伴方淑云,37年生于蓬莱,59年中专毕业,退休前曾任中小学教师,78年曾评电子工业部先进工作者,84年在兰州选为区人大代表;长子王征宇61年12月生于陕西三原,大专毕业,经室内装修设计专业培训获得上岗证,现定居加拿大自办公司;次子王征然63年9月生于陕西三原,大专毕业,现任深圳华强北‘侨友电子科技公司’总经理’” 在泰国还开设了所辖工厂;三子王征海73年3月生于兰州市,大专毕业,获‘古文物鉴定师’资格证,现任上海脑白金分公司经理;长孙女王艾伦92年生于深圳,英国留学生,获硕士学位,现为深圳某国企人事部职员;次孙女王茜楠95年生于深圳,现在加拿大国家电影学院读大四;孙儿王玉玺(三子的儿子)于2004年生于上海市,现在上海就读初中,并是上海市国际足球俱乐部少年组队员;三个儿媳妇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都是民营企业高管,老三媳妇是政府机关公务员。我和老伴于2003年12月入住老二王征然所购的在四季花城翠竹苑F座302这套具有180余平米的宽敞住房,让我二老享受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幸福晚年,老二为了伺候好我们二老还专门请了一位保姆来照料我们的饮食起居。每年春节儿孙们(包括在海外的)都会先后赶来深圳与我二老一块吃‘团年饭’,看到全家十一人‘三代同堂’,而且儿孙们个个都有出息,我和老伴真是心里乐开了花!……”
最后,我们问到王老还有什么追求时,他说我还打算于2019年出版一部反映我国慈善家捐资助学、扶危济困;广大志愿者帮助弱势群体,发扬助人为乐的大爱精神的诗歌散文集,暂定名为《诚爱集》我现在正在收集和整理书稿,预计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专著要到2019年出版,我还有一个对国家民政部和国家文明办和国家老龄办发出的呼吁和倡议:我希望我国政府组织人员、筹集资金编撰出版一部反映我国近代慈善事业发展状况的历史教科书,书名可暂定为《中国近代慈善机构发展史》 希望我的这一善良愿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够实现——这就是我个人的‘中国梦’!”
我们通过采访王老及其家史,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近代史教育课,王老的家庭从贫穷衰败、饥寒交迫、顽强拼搏到现在富裕安康、人丁兴旺、欣欣向荣,这正是反映了我们国家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的缩影。
另外,我们还有一点感受是王老不愧是一位永葆军魂的老战士,他一生追求的是人民子弟兵那种质朴的爱党、爱国、爱家、爱人民的大爱精神 ;他一生尽管历经风雨磨难,但他始终保持人民子弟兵那种顽强拼搏的攻坚克难的战斗作风!
再次,我们还要学习他一生所追求的“活到老、学到老”的那种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他从一名仅有初二肄业文化学历的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不但获得大专学历,而且评上了高工,并在技术革新中还拥有多项发明问世,真叫人不得不为他交口点赞!最后让我们由衷地祝福王老健康长寿!家庭幸福!梦想成真!
钟胜兆、孙成元
2017/9/27
作者(左)采访王老
主人公与老伴方淑云合影留念
王老刚入伍时的靓照
佩带多枚勋章离休后的王老
王老在部队签发的荣誉证
四季花城社区党委为王老颁发的荣誉证书
王老个人出版的诗文集《大爱无疆》
1933年出生的王老
2013年王老全家福
作者(右一)与卓振翠馆长(中)和老战士王文钦(左一)合影留念
上一篇:布心社区“福寿相伴”长者生日会
下一篇:舞在金秋心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