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一位带着党员证收废品的老人
揣着党员证收废品,听起来好像那么不现实,但在深圳市宝安区却实实在在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叫范增智,1948年生人,今年69岁,党龄已经有44年。他兜里揣的是一个交党费的证,以证明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党员。同时他也向每一位客户证明,身为一位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绝对不会压低价格、弄虚作假、缺斤短两,因为在收废品行业里,这种情况已经是常态。20斤纸皮,收废品的给你报15斤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每斤的收购价一般只有送到废品站的一半,如此一来,一大堆纸皮报纸,可能只能卖到五六块钱。认识范师傅的商家、居民,都是在无意中把自己的废品卖给的范师傅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怎么范师傅给的钱比以往那些收废品的都能多出一倍多?然后才知道收废品的价格以往全都被那些不良商贩砍了一半,再给你缺上1/3甚至1/2的秤,本来值20块钱的废品,能给你七、八块钱已经很不错了。而且那些人还振振有词:大家都是这样的,不这样怎么赚钱啊?再说你们还缺这几个钱吗?大有我帮你把这些没用的东西拿走了,你应该给我钱才对的架势。
范师傅告诉我们,同行一般一斤废品要赚两毛钱以上,而他只赚0.45毛至1毛钱。怪不得把废品卖给范师傅,得到的钱要比另外的那些人多一倍以上。不过尽管范师傅足秤高价,他却不去抢同行的饭碗,通过刚开始的走街串巷积累了一定的客户以后,他便只等候电话预约。
范师傅的高风亮节,可以追溯到近50年前他当兵的时候。他是上世纪的1970年当的兵,当了五年兵全都是做火头军。就是这不起眼的火头军,他也干的有声有色:1973年就入了党,1974年立了三等军功一次。1975年退伍回到了他的家乡郑州新密市,被安排到粮管所,在粮食系统一气儿干了30年,一直到2005年粮管所撤销。由于老伴是农村的,他办了内退以后就回农村种地。其实由于粮食政策的放开,在粮管所还没有撤销之前,粮食系统的职工已经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每个月发点儿生活费,刚刚能维持生存,范师傅的儿子读大学全部都靠的是借钱。2000年他儿子大学毕业以后又靠勤工俭学读研三年,2003年到深圳谋发展,慢慢帮范师傅还清了借款,后来又在深圳娶妻生子。范师傅2008年正式办理退休,每个月有了几百块钱稳定的退休金,这点钱在农村将就着也够用。但两个孩子,一个出嫁了,一个在深圳,老两口在农村实在有点无聊,正好2013年孙子出世了,于是老两口来到深圳帮带孙子。只有一个孙子老伴帮忙就够了,范师傅闲的没事干,发现很多河南老乡走街串巷捡废品,想到自己在粮食系统30年一点技术都不懂,60多岁的人打工也没人要,一边捡废品一边到处走走倒也不错,既锻炼了身体又赚了钱。然而捡了一年多废品以后才发现,靠着到垃圾箱里捡废品根本就不赚钱,而且很脏容易染病。于是就想何不以低于废品站收购的价格到一些临街商户、居民家里去收集零散的废品,然后集中卖到废品站,做一个走街串巷收废品的。由于在捡废品的那一年多,他看到了太多的河南老乡在秤上做手脚,拼命压低价格收废品的不良行为,他给自己定下了原则:利润绝不超过20%,同时负责给卖废品的用户清理垃圾。他相信买卖公平、以诚相待,肯定会赢得人心;凭良心做生意,钱赚得干净、心安理得。在这方面他是有经验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废除了粮票,粮店经营呈萎缩现象,职工们开始搞第三产业、多种经营来自救。他所在的粮店蒸馒头卖,由于足斤足两、筋道好吃、价格公平,曾经创下十分钟卖了800个馒头的纪录,周围的居民口碑相传,买馒头的人天天排长队。这就是诚信经营的力量!
范师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曾经在帮一个水果店收纸皮时,由于还要清理垃圾,忙了三个小时,把一车纸皮送到废品站才挣了十块钱,平均一小时才挣三块钱。但即使这样,他也不降低收废品的价格,由此,他赢得了许多临街商户的赞誉和信任,有的商户宁可让纸皮堆的店里下不去脚也要等待他来收。他的公平交易的行为遭到了同行的忌恨,有的公开骂他,有的破坏他的三轮车,后来范师傅干脆改变了政策,以逸待劳,接到电话就上门收购,倒也乐得悠哉悠哉。
很多接受过他服务的人不由得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啊!
范师傅的一位同事曾经对他说:在毛泽东时代,我感到做一个党员很光荣,现在,我感到做一个党员很可耻。但范师傅不这样想。他说:共产党的宗旨是好的,老百姓对党员是认可的,我只要出示收党费证,客户们都伸大拇指称赞我,我希望用我的行动,给党旗添彩,给党员这个称号增辉。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按党的宗旨去办事,我们这个党就有希望。
下一篇:民生微实事,道德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