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中心

新秀故事馆-社区生活节: 听一段穿越30载的深圳人故事,体验一个好玩老社区

日期: 2017-06-11 20:17:10  韩茵妍、周慧懿、杨海鹏、刘明秀     来源: 深圳老年协会

   ——30位深圳青年与新秀社区老居民共创深圳第一个“社区故事馆”,梳理罗湖老社区发展脉络,勾画第一代来深建设者的特区安家史

       新秀故事馆,由罗湖社会创新空间2017年种子基金、黄贝街道2017年民生微实事项目基金资助,807新秀社区创新实验室联合黄贝街道新秀社区党委主办。项目延续2016年“新秀社区创新实验室”探索社区基层共治创新的思路,通过社区老居民与深圳市不同行业的市民朋友共创的方式,促进新秀社区居民了解社区由来与发展,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

       自3月发布共创故事馆的社会招募以来,经过3个月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新秀故事馆”于刚刚过去的周末,6月11日下午,在新秀社区文化广场进行了“社区生活节”的互动展览活动。活动现场非常热闹,共有约500名居民及社会人士参与。

       现场除了静态的“社区寻根展”外,还包括“居民茶话会:话新秀那些事儿”、“耳朵里的新秀”、“新秀导赏团”、“时代照相馆”,通过聊天交流、耳朵探索、口述历史、行走社区及80年代场景模拟的多种创新体验方式,让社区居民、其他社会参加者能更好的体验社区,了解社区发展历史,同时也与新秀老居民“第一批来深建设者”进行面对面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当日展览及互动均有新秀故事馆的34位共创团队成员共同策划及组织。团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的深圳新青年,在4月完成了9位新秀老居民故事采写后,通过与老居民的多次沟通交流,挖掘和梳理居民口述社区发展史,并和新秀老居民一起共同创作了展览内容、组织了生活节的多个活动。

       下午3:30活动开幕,新秀社区党委书记杨海鹏首先介绍了新秀社区建设历史以及开展新秀故事馆(社区生活节)这个民生项目的立意,肯定了新秀故事馆对挖掘新秀老居民参与特区建设、社区建设历史的积极作用,希望通过开展社区故事馆活动,让新秀社区的新老居民都能讲述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与社区之间的故事,也能通过故事馆更好地挖掘和梳理社区发展的历史,增强大家都新秀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为新秀大家庭未来能更宜居、党群更融合而共同努力前行。 

       最后也感谢来自深圳市不同行业的共创团队青年义工对特区第一批城市社区的关注与付出。新秀故事馆参与故事分享的居民代表李阿姨亦作发言,讲述了第一代来深建设者的故事,并表达了对社区发展和老年人服务殷切的希望。

       互动展览,以多样形式体验深圳第一批老社区的魅力


       活动一:跨时代对谈,聊聊新秀那些事儿

      开幕式后举行的首场活动是“新秀居民茶话会”,活动由共创团队2位成员主持,邀请了3位老居民与台下超过50位观众对谈。作为第一代来深建设者,老居民张姨首先分享了特区还没建成时的场景,谈到社区建设初期的艰苦岁月,那个时候的新秀对于张姨来说还没有社区的感觉和概念。当时新秀许多房子还在修,也没有路,一到下雨天,路特别泥泞。现在张姨谈起新秀,更多的是开心和幸福,“我们新秀虽然不富裕,但是很和谐。我们人都东南西北,虽然文化背景程度、消费观念不一样,但是却有一个同样的话题——交流怎么把孙子带好。我那个孙子也是在新秀带大的。这是共同话题。带小孩的年轻妈妈,爷爷奶奶也说其实聊久了,就能够互相关心,邻里之间就互帮互助。”

       另一位老居民刘姨说,“我和单位同事都住在新秀,90年代那会,单位一帮阿姨十个人左右每个周末都约着从新秀出发,走2个多小时去仙湖植物园。每个人都自己从家带吃的,有的带凉面,有的带粥,有的带炒菜,在石凳上一起吃。然后大伙儿就玩牌,再一起走回来”,回忆起来这些,刘姨感叹道,“岁月交替,人来人往,邻里间友爱相助的感情却延续了下来,这也许就是我和大家还是留在新秀,守着自修自住的房子悠然生活的原因吧”。 

       现场有不少年轻参加者,表达了很开心能够以不同的角度了解新秀,特别是能够了解到自己的父辈、祖辈在新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不同年代来到特区参与深圳建设的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活动二:丈量脚步,一起在中国地图上描绘我们的人生轨迹
      人生轨迹就像一张地图,在名为“社区寻根展”的展览区中,除了图文并茂的社区历史信息梳理,还有3个展览互动让居民参与。其中一个是互动为“一起来绕出你的人生轨迹”。展板展现了故事馆中9位居民从全国各地到达深圳的轨迹,到场的社区居民与市民也一起参与了, 共同勾画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导赏活动,用脚步去了解新秀社区,由新秀老居民和共创伙伴带领参与者行走社区,走进居民日常生活,通过“长城楼”、“沙湾河”、“工业区”等一个个建筑的解说,了解工程兵群体当初是如何在新秀逐步落地生根,并现场成立了第一个社区口述史导赏团。

 

       活动三:角色穿越,与过去来张时代感的合照
      生活节最热闹的区域,莫过于“时代照相馆”,通过影像走进新秀居民不同时代的故事,居民们借着应景的道具站在时代场景前,拍出具有时代感的照片,甚至运用时代标语板,为照片添上生动的话语。居民们一个接一个地摆动作,甚至在情景感染下还唱起了当年的歌,《甜蜜蜜》、《粉红色回忆》、《冬天里的一把火》……顿时变成了演唱会现场。居民们笑称“今天变成了主人公,也体验了穿越的感觉,照片发在朋友圈还获得了很多赞呢!”

 

       活动四:用耳朵听,以声音的名义发现社区的隐秘信息/用耳朵听,破译一连串属于新秀社区的声音密码
       社区不仅能被看得见,同样也能被听得见。共创团队小伙伴把新秀社区的声音录下来,观众听后将对应的声音与照片连线,居民发现“听着就像自己置身于场景中,连风声、呼吸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原来声音有这么多种!”声音里存在太多关于新秀社区的隐秘信息,居民在们“耳朵里的新秀”里行走,闭起眼睛,侧耳倾听,靠声音的线索来还原社区生活,所听到的远远多于所看到的!

 

       活动五:线上+线下,互联网+老社区,用新媒体的平台搭建与老社区的链接
       据活动负责人介绍,现场除了线下各种好玩的创新活动外,故事馆共创团队更充分凸显了其年轻共创的精神,在豆瓣网站运营了一个线上故事馆,将新秀老社区的一景一物、老居民、社区故事同步更新,让生活节延伸到互联网上,社区的本土活动跨平台跨媒体传播,令无法到现场参与的小伙伴也能同步了解并关注新秀故事馆。

      “取材于社区,开花在新秀”深圳第一个社区故事展览馆成立,传承再造社区精神。
       一个好玩的生活节,40多位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工作人员日夜奔波准备,5种创新的社区活动,每个摊位人潮汹涌,给新秀社区的周末带来了不一样的热闹。有居民反复参加、有小朋友最后舍不得离开、有刚刚高考完的高中生兴奋地想成为故事馆的志愿者、有老人家在照相馆前久久不愿离开……不少居民表示“原来所在的新秀社区故事这么丰富,十分感谢社区工作人员们的用心准备,身为新秀社区的一份子非常骄傲。”
 

        社区生活节的举办,是深圳第一个社区故事馆建成的标志。“新秀故事馆”由共创团队34名小伙伴策划的,他们的年龄从80后到00后都有,来自规划、传媒、医学等8个领域。多样化的青年市民团队进行了为期70多天的故事工作坊学习、社区走访、居民采访,挖掘社区人文历史,还原当年的社区发展历史和故事,最终透过青年人与老居民的共同创作,成功打造为深圳第一个社区故事馆。

       故事馆扎根于深圳特区最早开发的罗湖区老旧社区中。这里的老居民是响应特区初期大规模城市建设所需而到来的基建工程兵、建筑类国企职工……他们亲手建筑了深圳最初的市委大院、高楼、马路、防洪沟……也亲自建筑了自己的家,从此落地生根。他们是第一代来深建设者,见证特区从草丛、山丘、小泥路到国际化大都市的30年高速发展,体味从“听从国家安排”的集体经济到“全靠自力更生”的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老居民独特的生命经历与特区的发展脉络紧密相连。

       通过社区故事馆的创新项目形式,新秀社区实验室联合新秀党委,希望以“社区文化挖掘”的方式,传承再造社区精神,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与自豪感,为社区新老居民深度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奠基。让社区居民更有家的归属,更能成为社区共治的主体,为罗湖区老旧社区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同应对老旧社区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的困境(通讯员:文:韩茵妍、周慧懿、杨海鹏  图:刘明秀)

 

新秀社区党委书记杨海鹏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左三:街道陈书记亲临现场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