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我心向往之
金秋时节的10月下旬,我到敦煌旅游。敦煌,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丝路重镇敦煌,多元文明在此交汇,孕育莫高窟的华光璀璨。敦煌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的尽头,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现存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佛像彩塑、佛经典籍更是数不胜数,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传承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艺术瑰宝。
走进莫高窟第323窟,我看到北壁的《张骞出使西域》,这幅画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此窟佛教史迹画都是组合式,每个故事中绘有大小不等,上下交错的四至五个画面,画面与画面之间,故事与故事之间没有分界线,而是以山水、建筑为背景,人物活动在山水和建筑物中,互相融为一体,是唐代山水人物画的杰作;南壁中央留有一片空白,这是1924年被美国人兰登·华尔纳用化学胶布粘走壁画后,留下的痕迹。莫高窟第323窟是初唐时期开凿的代表洞窟之一。
在敦煌藏经洞(莫高窟17窟),讲解员介绍说:这是“敦煌遗珍”。藏经洞的发现,是我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之一。但是由于这一宝藏的发现人——王圆箓道士的无知,决定了敦煌宝藏的悲惨命运。敦煌藏经洞,记录着一段“吾国学术之伤心史”。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彼时国力衰微,无数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敦煌藏经洞文物上至5世纪初,下至11世纪初,包括汉文、藏文、回鹘文、于阗文、栗特文、梵文文献;儒家经典;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拜火教典籍;公私文书;精美的佛画和丝织品等。其中,佛教文书所占的比重最大。为历史研究打开了一座内容丰富的书库。
走进莫高窟第259窟,此窟是北魏时期最早的洞窟之一,禅定佛像神态庄静含蓄,造型宽厚凝重,阴刻的衣纹流畅明了,面部端庄俊秀,嘴角微微含笑,深沉恬静,被称为最美禅定佛,是北魏精品。
敦煌,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此汇聚交融。使者张骞凿空西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反弹琵琶乐舞千年……历史长河奔涌,莫高窟数百个洞窟中栩栩如生的壁画上,留下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印记。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敦煌,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湾清泉,照鉴过去,也照耀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