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轻语时光留痕之176——慢慢读完《清诗三百首》
11月1日,安排了两场活动,下午一场文学讲座,下午去听交响音乐会。两场都算是迎合深圳读书月的活动,都在深圳图书馆。讲座在市中心的图书馆,音乐会在龙华区的图书馆分馆。
可是,晚上的音乐会没能前往,因为下午的讲座“拖堂”了。原定3点到5点,教授讲到5点半还欲罢不能,而我们这些听众也没有丝毫想要离开的意思。
我决定放弃晚上的音乐会,因为这一下午的讲座,已足够滋养。
其实,为了这场讲座,我还放弃了下午的一场大戏。我喜欢的粤剧演员晓毅和谭兰燕主要的《紫钗记》,与好友彩红一起看。彩红说这场戏我们没看过,建议我不要错过。经过再三考虑,我还是放弃了大戏,作废了30元的戏票,毅然决然去深圳图书馆听讲座。
同一场大戏,会一演再演;而同一主题的文学讲座,不会一讲再讲。

讲座的主题是:清诗的价值与《清诗三百首》读法,主讲人是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诗词研究中心主任、古代文学教授沈金浩。他的导师钱仲联就是这本书的编注者之一。他说他的导师出生于1908年的清朝,导师的父亲和哥哥都是清朝皇帝的老师。所以,教授觉得读清诗时,感觉离清朝很近,没有陌生感。
金教授从启示性、研究性、审美性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清诗的价值,并引经据典,从唐诗的宏大叙事到清诗的悲愁现实做了比较,用盛世唐朝对比清朝的世事跌宕,比较唐诗和清诗的不同写法与读法。

他还提到了毛泽东的诗,将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做比较,说毛泽东完全掌握了唐诗的大时空、大词汇的用法,写出的诗词具有宏大的气魄。
金教授还读了几首清诗,并讲了诗中的故事和特点已经精华所在,并以唐诗做对比。清诗在屏幕上,而唐诗他是背诵出来的。2个半小时的讲座,他笑眯眯地侃侃而谈,在唐诗宋词和清诗之间上下穿插,一气呵成,滔滔不绝。
有了这样一个下午的“饱读诗书”,有了这样的精神滋养,就算不去听音乐会也没什么遗憾。
我昨天就下载了《清诗三百首》的电子版,是刘世南选注的版本,可惜没有钱仲联的版本。
钱的版本是当代词学宗师叶嘉莹担任主编,对我更有吸引力。
原本以为讲座现场有这本书售卖,计划买一本送给好友艳艳,结果现场并没有。

《唐诗三百首》翻过多次,还有宋词什么的,对清诗真是不太熟悉,诗人也只知道龚自珍以及他的几首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我的印象中,清朝最有名的诗人应该是袁枚,比如他的《苔》,现在还被谱上了曲: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背诵过袁枚的这首《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还有王世贞:“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野老相逢开竹径,山僧留客煮茶香。”
最喜欢王世贞的这首《秋兴》:
西风萧瑟动江关,白雁南飞望不还。
惆怅三湘四水外,秋声都在雨中间。

还有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最喜欢他这首《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接下来,就把这本《清诗三百首》慢慢读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