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轻语时光留痕之112——我也掐住几根水草
最近有点闹心,视频平台居然说我的视频是抄袭的。可能我的视频主角以猫居多,平台一看天天都是猫,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禁播了我的视频,还要求整改,让我14天内发表10条视频以自证。
这还不容易?别说10条,就是100条,我也可以。每天跑步投喂20多只猫,想要发视频,素材还不是手到擒来。只是,烦人啊,耽误时间啊。
不过,话说回来,被禁播的这几天,没有视频,感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用回复评论,不用答谢那些点赞,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用来做别的事,比如写日记,比如陪我家猫咪,比如看书。
这两天,把洪爱珠的书《老派少女购物路线》看完了。因为这个月要去香港书展听洪爱珠的讲座,所以紧锣密鼓抓紧时间看。
她在书中“写家中老人、老菜、老物件、菜市场。”而其中的老菜、菜市场是我最怕做的事情和最不想去的地方。我不喜欢做饭,一直觉得做饭做菜是天大的事,太耽误时间,且累人。按理,我应该不喜欢写做菜做饭的书。但是,作者洪爱珠把做菜写得那么有趣,那么富有诗意,把做菜的人写得那么爱意弥漫,把那些平常的食材写得那么美好,那么富有人情味,不知不觉就看进去了,而且还看得兴致勃勃。
洪爱珠的专业是平面设计,业余时间写作,只为了“将从前光景,落成几万黑字,可保存携带一段时间,较我的记性牢靠。”
这本《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曾获台北文学奖首奖、林荣三文学奖、钟肇政文学奖。
喜欢她的文字,一篇一篇看下去,仿佛看到白白胖胖,温婉斯文的她,谈笑风生间,端出一碗兜面,一碟凤梨酥,或者一锅卤肉。然后,慢条斯理地讲她的外婆,她的妈妈,讲她祖孙三代女人走过的那些老街,去过的那些菜市场,做过的那些老菜。
在寒冷的冬夜,她做一锅甜粥,她写道:“遇寒冬,冷风从裂缝窜进来时,捧一碗稠浓的、琥珀色的甜粥喝下,祛风活血补气,如同阿嬷妈妈都来照顾你。”
在伦敦求学期间,吃不惯异国食物,为了犒劳肠胃,她靠着回忆,按照小时候看妈妈做卤肉的步骤,摸索着做卤肉:“总之烧出来的卤肉和白饭,差家里真远。但游子凭它自救,已很足够。熟悉以后,就时常做。见身边的亚洲同学一天到晚吃泡面,分装成一盒一盒便当相赠。后来,甚至卖起了卤肉。”
她写道:“我的经验是,若有什么一生持续念想的菜色,赶得及,就应该设法学会。以后长路走远,恐怕前后无人,把一道家常菜反复练熟,随身携带,是自保的”
我很想把这两段话,不,把这篇写卤肉的文章给侄女看。侄女也在伦敦求学,刚去一个学期,正在努力适应英国的饮食。我一直提醒她趁放假回家,学会做几样家常菜,有空就在宿舍做,并请其他国家的同学一起吃。分享自己亲手做的中国美食,一定会为她的留学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芋头,那么憨憨实实,平淡无奇的食物,在洪爱珠的笔下,是那么生动有趣。本来我就爱吃芋头,看了她的这段话,就更爱:“芋头如果拟人,大概是老好人,总是帮衬别人。它和音时多,个唱时少,灰扑扑的垫在其他主食下头,烧成芋头扣肉;敷在鸭肉上一起炸,成香酥芋泥鸭。”
她写茶,写她的外公、外公的朋友对茶的热爱,而如今这些人都已作古。她从小在他们的熏陶下,也养成爱喝茶的习惯,她写道:“往后多么思念,也要将自己收拾好,专心泡茶,然后生活下去。”
她有写日记的习惯,家里发生的事,做过的菜,妈妈的菜谱,事无巨细都记录下来,而她的这本书,也仰仗了她的日记。她说:“我每天意识到日子有底,详细记下流水账。似河流滔滔中,掐住几根水草。”
我也在流水的日子里,掐住了几根水草,让牢靠的白纸黑字,帮我保存携带一段时间。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看完了,还有点意犹未尽,但她好像就写了这本书,没搜到其他的。所以,很期待她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