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剪传文化 纸艺映晚霞
银剪传文化 纸艺映晚霞
——文华社区非遗剪纸班开课溯源中华文脉
一纸一世界,一刀一乾坤。5月8日上午9点30分,文华社区工作站的新时代文明大讲堂内,三十张红笺在银剪翻飞间苏醒,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非遗剪纸课堂悄然展开。在文华社区党委书记何文胜与文华社区老年人协会会长郑澄江共同见证下,深圳老年大学文华学习中心2025年春季非遗剪纸课堂正式启幕,为文华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学的指导理念注入了一缕隽永的文化清风。
千年技艺绽放时代新韵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镂空艺术,剪纸溯源于商周雕镂技艺,兴于唐宋市井,盛于明清民俗。
课堂上,鞠凤雪老师通过PPT呈现的北朝对马团花、唐代《人日》剪彩、明清《鹿鹤同春》等经典纹样,徐徐展开一幅纵贯千年的文化长卷。当学员们惊觉手中薄如蝉翼的宣纸竟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基因时,老师又以“剪刻三法”揭开非遗技艺的神秘面纱:
单色剪纸以一纸传神,尤以正红宣纸最见功力,需通过阴阳刻法展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东方美学;
套色剪纸巧用色纸叠拼,在阳刻主稿上施以“云勾”“月牙”等刀法,令作品层次分明如工笔重彩;
染色剪纸则需多纸叠刻,再以国画颜料晕染,最终呈现“丹青入纸、气韵生动”的独特效果。
地域非遗彰显文化交融
在讲授地域流派时,海伦剪纸的传奇故事令学员们神往。这座地处小兴安岭脚下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曾是清初皇家围猎场,汉、蒙、回、朝鲜等多民族在此交融。各族匠人将剪纸、刺绣与满族“拨云子”、鄂伦春族“印麻花”等技艺熔铸一炉,孕育出海伦剪纸特有的粗犷气韵——画幅如东北黑土般开阔,刀锋似松涛般遒劲,稚拙中透着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力。当屏幕上展开海伦剪纸《北国风光》时,七旬学员贾奶奶轻抚屏幕:“这粗犷的线条里,藏着咱东北人骨子里的热乎劲儿!”
银发学子续写文化基因
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学员们从临摹到创作,逐步领悟剪纸艺术的造型密码。秉承“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与非遗传承的核心义相契合——既在十二生肖、五谷丰登等传统题材中守护文化根脉,更以当代视角激活非遗生命力。
社区治理植入文化软实力
文华社区此次非遗剪纸班的开设,绝非偶然的文化点缀,始终将文化融合作为治理密钥。从瑶绣非遗工坊到剪纸传承课堂,从民族学校特色课程到同心文化广场,社区以“文化润心”工程构建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此次剪纸班特别设置的“红船精神”“拓荒牛”等主题创作,更将非遗传承与时代精神紧密勾连,让银发学员在方寸红笺间剪出家国情怀。
新时代文明大讲堂(金安大厦二楼)的剪纸声仍在簌簌作响,银剪起落处,既有对“阴阳相生”哲学观的现代诠释,亦有对“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当代表达。这场始于方寸红笺的文化传承,终将汇聚成推动社区治理创新、涵养城市文化气质和为城市老年人学习生活提供了一缕汩汩清泉。
下一篇:母亲节,银发舞出岁月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