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中心

大梅沙“老幼同乐”清明茶果节:骆家小院飘艾香,非遗传承有新意‌

日期: 2025-04-01 21:02:21   吴国萍 贺佳     来源: 大梅沙社区

 

‌——社区居民共制清明粄,大手牵小手续写文化记忆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为弘扬“我们的节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俗。4月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手牵小手,非遗手工茶果传承”活动在盐田区大梅沙村温情启幕,活动由大梅沙社区党委、大梅沙社区老年人协会联合梅沙幼儿园共同举办,参加活动的15组亲子家庭是来自梅沙本地原住民祖孙三代同堂,共同为传承本土非遗传统节日美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     清明粄,盐田本地人也叫它茶果,采用鸡屎藤或粗叶、艾草、苎麻叶榨汁混合糯米制作,外形上与江南的青团相比,大梅沙村清明粄的“青”选择和口味更多,咸甜各有所爱。

 ‌    山林寻宝:鸡屎藤里的“自然密码”‌

     3月31日上午,老年人协会成员莫阿姨带领孩子们走进大梅沙的菠萝山,提前为本次的活动去寻找一种清明传统食材——鸡屎藤。

    “别看名字不讨喜,它可是客家人眼里的‘宝贝’!”老年协会成员莫阿姨一边采摘,一边向孩子们讲解:鸡屎藤叶形如心,揉搓后散发独特清香,有祛风活血之效。孩子们捏着叶片好奇嗅闻,“像薄荷混着青草香!”幼儿园中班的刘小朋友惊叹道。长者们示范“掐嫩留老”的采摘诀窍,孩子们将藤叶小心收入竹篓。这场山野课堂,既让孩子们读懂自然的馈赠,也让濒临失传的民俗知识重焕生机。

 

 

     活动当天,梅沙幼儿园的老师们组织亲子家庭来到了活动现场,周围弥漫着青叶的芳香,在大梅沙老年人协会的奶奶们指导下各组分工合作开始动手制作茶果,奶奶们凭借几十年的精湛技艺,为大家详细讲解了茶果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从准备食材,采摘辨识青叶、揉糯米粉、研磨花生芝麻和炸葱头等食材到包馅、塑形,每一个步骤都细致入微地耐心讲解。

 

      紧接着,同学们在家长的协助下将草叶榨汁并加入红糖,混合后的汁液加入糯米粉,祖孙三代围着一个大盆反复地揉搓到粉团直到足够弹性,才可以开始下一步的制作,大手小手齐上阵,同学们跟着高老师边唱山歌边制作茶果,温馨欢笑画面满满。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大家努力模范师傅的做法将面团捏成各种形状。尽管同学们手法略显稚嫩,但每一个茶果都饱含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家长们也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体验到手工制作的乐趣,也让自己重温了儿时的味道,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过一个上午的努力,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茶果摆满了蒸笼。过一会儿当热气腾腾的茶果出锅后。大家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趣”向大家分享非遗活动的喜悦体验,溢于言表,让更多人在清明节缅怀思故里的同时关注本土文化。

      大梅沙老年人协会吴理事表示,此次活动突破传统活动场地限制,将骆家小院打造成“流动非遗课堂”,既拉近居民距离,又以“老带新”模式激发文化传承活力。未来计划联动更多家庭院落,开展“非遗进家门”系列主题活动,让传统文化扎根社区生活。